在酒楼上叙述了“我”和吕纬甫两个启蒙知识分子在分别多年后在酒楼的一次偶聚。通过吕纬甫对启蒙失败后他的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他的颓废模模糊糊随随便便敷敷衍衍,从而深层次体现启蒙知识分子在启蒙失败后的精神困苦,折射鲁迅对启蒙的思考、对沉沦的不满、对现实的抗争、对未来的希望。
主人公吕纬甫是一名启蒙知识分子,经历了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五四落潮后,他精神颓唐,陷入了迷惘与彷徨。但从文章的一些细节中仍然可以推测到他原来的样子——他从前应是一位血气方刚的进步青年。他曾经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思想进步、充满朝气,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作者写他神态时,“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他总不很吃菜......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间的吕纬甫了”也可看出他以前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后来吕虽然生活敷敷衍衍随随便便,但从他的行为中还可以看到他本性中好的一面。他把小兄弟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好装棺埋掉;为了不让顺姑失望硬吃荞麦粉并“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后又辗转为她买剪绒花。可见他本性是很认真、很有责任感的,但可惜五四狂飙突进后中国社会并无多大的改观,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他感到失望、无助,他自感失败却又不甘失败然而却无可奈何,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从此陷入了痛苦与迷茫,以致颓废度日。这种状态文中有很清楚的表现:他走动时“那脚步声比堂倌要缓得多”“独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他缓缓的回顾”……行动的迟缓是其精神颓废的表现。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