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想过,包括我年近六旬的母亲以及我在内的人为何如此热衷朋友圈,微博风靡一时的当年,我们也没有如此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也许是因为微信与手机的黏着度日益密切,加上无线wifi的普及,微信的便捷性、广泛性迅速能体现。也许是因为微信更新的信息与身边或熟识已久或一面之缘的朋友密切相关,它更会让人牵肠挂肚、一看再看。也许是因为在这个互联网孤独症泛滥的当代,我们交流更顺畅也更加孤独,我们宁愿更新一条状态也不愿再拿起电话分享我们的生活。
曾经一段时间,我拒绝登陆微信、不更新朋友圈。我下班了就关掉手机、切断了网线,我在聚会上号召大家把手机静音、安静吃饭。可是那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身心轻松。我总感觉着我与这个有些喧嚣的世界隔绝得有点过火,我担心着我错过朋友圈里他们更新的每条信息,或许正与我有关。
这样的不适感当我重新登陆微信,刷出朋友圈的时候突然释怀了、坦然了。我有些忐忑不安,怕错过朋友们生活的点滴、怕漏掉可能和我并不相关却又让我好奇万份的鸡汤文、技术贴、攻略记…我有些受宠若惊,几天前发的一条无关痛痒的状态“暂别,回见您哪”竟然也引起十多个点赞和各种围观、点评。
其实,我也知道朋友圈里看到的信息转瞬即忘。我像是刚识字不久的少年走入一座辉煌的图书馆,面对满屋的汗牛充栋,带着敬畏扫一眼书架上的琳琅满目又匆匆走过。我简单写下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论,敷衍了事地随意点赞。我知道这样是“碎片化的阅读”,与知识的获取毫无关系,是“简单化的交际”,与人际关系的稳定毫无作用。我知道,朋友圈里看到的信息会继续真假难辨,不仅书写者断章取义,阅读者也趋利避害、舍本逐末。我知道,大多数所谓的经验、方法、秘籍,仅是他人简单的随意拼接、牵强附会。可是,少掉那份简单,去掉那份浮躁又谈何容易?我会惴惴不安、焦躁愁闷,感觉我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与“朋友”不再联系,早已忘记我刷着朋友圈时多么清醒地意识到“本来这个世界就与我没那么多的关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