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童年天真而漫烂,似一条小巷,在这条小巷里走出的每一步都本应该是一人人生最绚丽的荣耀。然而,再清新自然、美丽活泼的池塘也有它阴暗幽晦,不见天光的池底。而在这幽晦的池底,那些正在或曾经发生的故事,你是否已经注意,是否依然时时想起?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与教化的故事。剧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久被遗弃而困于“池塘之底”的放牛班,有朝一日尽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的他们倍遭社会的忽视与误解,残缺不全的家庭亲情,动辄得咎的学校责罚,判若鸿沟的师生隔膜: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本是纯真可爱与人无伤的稚嫩灵魂推向人世爱与理解的边缘,绝望的深渊!如果人间真是上帝的国度的话,那么天使在哪儿呢?马修的到来为我们消除了疑窦。马修是那种高目远瞩、才华横溢的老师,更是博爱仁慈、宽容大度的朋友,他的到来犹如冬日里一缕鲜活的阳光温暖的泻下,照亮昔日阴霾沉沉、彤云密布的“池塘之底”。虽然作为新学监的马修进校后耳闻目睹的是校长的专横刻薄,学生的叛逆,老师的冷漠,但是他并不前承刚到“池塘之底”时的气馁,认为这是“我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了”;相反,他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真诚而耐心地教导这个一度让老师们束手无策而声名狼藉的“放牛班”,犯而不较,并且屡次在学生与师长的冲突中默默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不久,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最终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情感真挚细腻,画面随时间推移由冬经春抵初夏,作为主要情感表达的音乐基调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转为活泼明快,呈现出层次的美感。创作者似乎着意于影片场景的巧妙设置,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心安排,以达到景无虚设,话无虚说,笔无虚落的佳境。在表现手法上,影片结合倒叙与插叙,以年老的著名音乐家皮埃尔·莫安琦——当年“池塘之底”学生之一——的童年回忆展开,情节声画同步,娓娓道来。
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正值冬末时节。此时影片色调灰暗阴冷,环境寂寥阴森,骨立的校门口,孤独可怜的佩皮罗更添凄凉:一切恍若隔世。这种情景安排一方面烘托出“池塘之底”环境的恶劣,孩子们苦难深重的遭遇;另一方面则透露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的信息:其寓意不言自明。如果说,开始马修对来到“池塘之底”心存悔恨,对孩子们的无法无天、校长哈珊的自私残忍倍感质疑难的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很快懂得了理解,因为正如以德报怨的马桑大叔安慰因伤害他而懊恼得无地自容的乐格克一样,“所有人都说你无药可救了,可其实不是,你是个小可怜,只是需要人理解罢了”。然而,面对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和校长哈珊的威严权威,马修采取的是一种变相的理解方式:撒谎。如第一次上课时皮包被学生哄抢,校长前来问难时为学生打圆场而撒谎;为不伤及乐格克自尊而向马桑大叔撒谎;包被学生偷盗向体育老师贝克撒谎;探访期间对莫安琪母亲撒谎等等,这一系列善意而美丽的谎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马修的善解人意、至情至性,创作者如此惨淡经营,可谓别具匠心。
影片中声画同步的表现手法则更是别具一格,极富视听浸染力。剧中马修基于切身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建了合唱团。在合唱团的诞生过程中,创作者着重强调了马修给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分工,高音低音合唱团指挥助理以及乐谱架,一个都不落下!这里,创作者似乎在借马修向观众传达一个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这种将心比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师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电影深层次凸显的是其宝贵的人文主义精神,发人深醒。而影片中以合唱团为载体,配合安宁素雅的画面而徐徐流淌出的一曲曲清扬怡悦的音乐,更似春天大自然清新动人的天赖,一缕缕温情脉脉的阳光,照耀抚慰着孩子们孤寂无助、伤痕累累的灵魂,唤回了一颗颗迷失已久冰冷麻木的童心。在圣洁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身处的已不再是幽晦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无边的人间天堂。这些音乐随着物换星移、孩子们心灵逐渐苏醒的变化而变化;而音乐韵律与内涵的变化,又反过来以抒情吻唇表达了孩子内心微妙的情感的延伸继续,可谓,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上虽然处处显现着幽默的笔触,但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气氛之中,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通过马修个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经历流露出来,并与着墨不深的幽默笔触共同构成了影片两大情感基调。如在学校的第一晚,马修在看完孩子们填写的卡片后,一方面为孩子们美好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从事跟自己同样职业的学监而黯然神伤;在四月的那个晚上,虽然马修因孩子们的转变而创作灵感澎湃,并兴奋地说到“我确信,属我音乐的光明未来必将到来,我叫克莱蒙马修,一个音乐家”,但随即想到自己的现实,又话锋一转,沉重地叹息到“而每个晚上,我为他们创作!”;而影片尾声部份,被解雇不得不离开的马修虽然看到孩子们用纸飞机向自己表达祝福,用教给他们的歌曲为自己合唱送别,也一度使他兴奋得“想向全世界呐喊”,但他心里却明白,“可有谁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蒙马修,失业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创作者对人物这种轻描淡写而又体察入微的技法,让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萦怀,不觉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影片结尾,天真挚着的孤儿佩皮罗打点好自己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意义可以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皮罗,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己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罗,而且恰好时值他应该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实旁白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罗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皮罗一直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这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簇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西方基督教义的高度凝练和光辉典范。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皮罗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幅交织着泪水与欢笑的感人画卷,一首爱与理解的真诚赞歌。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记得在学校上电影课,老师说过大部分电影的开头都会交代故事的发生地,而这里似乎并不是。皮艾尔—从住所到穿着看的出来他是一个富裕的人,在参加了母亲的葬礼之前要完成自己的演出,岁月和悲伤统统无法掩饰地浮现在脸上。音乐响起来了,他是交响乐的指挥家,从身后观众的数目看的出他相当出色,导演的特写告诉我皮艾尔并未从失去母亲的悲伤中走出来,而重奏、乐器和乐章的交换似乎让他将悲伤深深的藏在了心里。
葬礼结束当天夜里皮艾尔接待了一位到访的客人;“池塘之底”;“我父亲说他星期六会来接我”。他说他叫—佩皮诺。两位白发老人以一张照片打开了彼此封存多年的回忆,而一本日记本讲述了接下来的故事。日记本的主人—克雷芒·马修。在人生低谷期间选择了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再教育学校。故事发生在冬天,而这里的人似乎心也是冷的,比外面的天气还寒冷。从马桑大叔向马修提起校长时候的表情,这里孩子的行为,当然也少不了背景音乐的烘托使得观众充满困惑,而这些困惑被一连串的事件慢慢消除。校长只是执行内部的规定;一个孩子被无辜打了一巴掌却不能反驳;集合的时候校长的一连串语言让马修十分不自在,而困扰着马修的不只是校长,更是孩子们,他们到底怎么了?所有的困惑就在冰冷的铁门前,钥匙交接的一刹那背负在了马修的身上,他恐惧,是因为他不了解这里的一切,所以他开始了他的探索过程,那便是走入孩子们的世界,因为这里除了他再没有人愿意这样。马修第一次走进教室,混乱让他苦恼,而似乎正是他进入孩子世界的一条路。所有孩子因为他是新来的所以戏弄他,第一次马修的幽默让我了解他是充满智慧的,而帮助孩子逃脱受罚的命运也让孩子们疑惑这个奇怪的秃子的做事风格。第一节课马修给他们带来的不是知识,而是人生体验,体验别人的痛苦更体验世间的同情心,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错,使一个无辜的人在替他们受罪。马修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简单介绍和将来的梦想职业,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孩子的梦想都是那么天真,那么美好,所有孩子都在那么认真的写着。从其他校内教师那里看的出来他们对孩子们的绝望,而马修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对这里的好奇,他走进学生宿舍的时候认真听着孩子们在唱恶作剧编成的歌曲段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事,其中莫杭治被关禁闭,导演打出了侧光,光线清晰勾勒出孩子的愤怒。
用餐的片段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行动—反应”,与此同时马修见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莫杭治的母亲,他停顿了一下,这一段时间他似乎都在与不正常的人打交道,这个时刻仿佛看见了天使,而年龄越大越懂得掩饰情绪,马修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不让这个失望的母亲担心,随着和这位母亲的交流中马修获得了更多关于莫杭治的信息,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把这位母亲的失望表露无疑,除了这句话“至少,他在中午和晚上都能吃到热菜”。
马修开始组织孩子们练习节奏和简单的歌曲,这些简单的歌曲都是为他们写的,而孩子们参差不齐的音色、音高、和音准很清楚的表现出了他们对音乐的青涩,而此时似乎马修已经被孩子们认可了。马修向校长请示,如果可以成立一个合唱团,校长还是一贯的表情,除了冷漠就是愤怒和疑惑。在这里不得不提导演所给出得每次特写,演员在镜头前得表演让我感觉是那么真实,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背景音乐,导演需要我们安静下来,观看细节。一个好的的剧本要有出色的人物设计,而人物设计又源自情绪,和故事的转折,由于学过表演,所以我知道下面导演将带领我们进入马修和孩子们的世界。
学校来了位新朋友—蒙丹。这个角色的介入使得情节更曲折,更使我琢磨不透。他惹恼了莫杭治,而情绪低落的莫杭治在对母亲的怀疑中暗地里在雨中观察母亲,当发现她在非常努力的工作后又踏着雨水回到了学校。从莫杭治晾衣服时自己唱的小曲我便发现他是天才,而情绪的转折使故事渐渐进入高潮阶段。背景音乐先是单声部,然后是和声,甚至有点像赋格曲,大提琴的加入更烘托出了低沉的气氛和心情。蒙丹给我的感觉似乎是接触了太多阴暗的东西,可能有人会用“坏”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在我看来“坏”根本就没有意义,他对人的看法比较偏激,而造成这一点的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么?是社会的责任?是教育的责任?这些未免有些沉重。
莫杭治独自在教室练习歌曲,马修总是在给他潜移默化的帮助,并单独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渐渐的合唱团的孩子们的声音非常和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请允许我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时间的背上背着一个皮包,里面盛着许多赐给人们的遗忘。对生活的向往和欢乐便是孩子们的遗忘,而他们找了回来,并且开始感受快乐,这情绪甚至感染了已经不会笑的数学老师。
莫杭治仍然隐藏自己真实想法;孩子们越来越开心;马修成立的合唱团受到了伯爵夫人的欣赏;校长从来不懂得尊重别人,而他的下场当然不会好;马修结束约会转身进入学校,大门关闭的瞬间代表着他被爱情关在了门外。当马修第一次遇到这些孩子,当他面对整个学校,当他把孩子门领入音乐的殿堂,我十六次被这种真实感动落泪。当他失去爱情,当他经受挫折,他从未改变自己坚定的信念,至少他还有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直到他失去了他们,永远的离开了他的世界,属于他和孩子们的音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快乐,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离开学校的时候没有学生的送别,只有纸飞机和音符一起飘进他的心里,马修认的出他们纸飞机上面的字体,更认的出他们每个人的声音,而伴随着歌声的离别又何尝不是完美的道别呢?在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快乐,却也感受到了失落,因为走出这里他将被遗忘。(本片中许多情节设计和肖申克的救赎颇有几分相似,在这里走出这个圈子就等于走出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世界。)
就像《巴别塔》讲述的中心思想一样,我个人认为本片除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善和恶充斥其中,但是更重要的是看本片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情节让我落泪?我看到了什么?我又感受到了什么?其实本片是以一个非常真实的现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而把这些黑暗让纯真的,容易走歪路的孩子们负担,每个人走在寻找自己的救赎,孩子们,老师们,校长,来探望孩子们的家长,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克雷芒马修,他只能把孩子们领进音乐之门,而无法控制他们将来的生活,因为生活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克雷芒马修带着这个“等待星期六”的孩子离开了这里,因为他知道带与不带对这个孩子的命运的影响,所有的内容集中在了最后的结尾,如果没有品出味道,也许只能看到不快乐到快乐的过程,而并不明白结尾的含义。结尾的点睛之笔便是贯穿全片的—救赎。这不也正是《肖申克》和《巴别塔》的获奖理由吗?在《肖》片中黑人Red平时只是微笑,而更多时间是无奈,因为他被生活压抑着(这个观点是本月14号我和朋友聊天时候突然发现的,我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只看见我微笑,而没有大笑),当Red最后找到了Andy的那一刹那,他笑的是那么开心,我们从未在任何电影中看到演员摩根·弗里曼有这样的表情。再说回克雷芒马修,从头到尾凭借对生活的态度在“池塘之底”改变着一个又一个人,纵览全片每个人都在被克雷芒马修所改变,而且生活都是近乎于180度的转变,这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的一句话:时间带走一切,常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名字如何改变?正如刚进入学校的莫杭治遇见马修后变成独唱天才,再到最后的指挥家,当我们喊出莫杭治这个名字我们还是在指当年那个近似于“恶魔”的男孩吗?又如莫杭治和佩皮诺他们面对彼此的时候互相知道了对方的身份,眼前的人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孩子了。罗曼·罗兰说: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救能看到掩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于是乎我想到一个问题,片中所有人物的生活,甚至性格,命运都被改变,而我们的主角是片中唯一没有改变的人,其他人都涉及到了年龄,而他是由日记组成的,那段美好的回忆后面再没有任何东西留下。
人类把一定的星球称为行星,相对静止的称为恒星,而我们的主角便是恒星,恒定于每个懂得生活的人心中,于是他成为了一个信仰,一个符号,带领着其他角色和我,改变别人也改变着我。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怕已是半年前的事了,这部电影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熟悉的情节,温暖的音乐,最初那种单纯的感动被一遍又一遍地重放心中,不仅没有淡去,反而在一点一点地加深,一遍又一遍地触动着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现在我就将这埋在心底多时的陈谷子烂芝麻的感动晾出来与大家分享吧。犹记得那个阴冷的冬天早晨,失意的音乐家怀揣着不甘的梦想来到了故事发生的这个地方。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佩皮诺在晨雾中在校门口等待星期六爸爸来接他回家。池塘之底,一群被抛弃的孩子等待着他的救赎。被这个世界上的阴暗和不幸选中的孩子们,没有失去灵魂的善良光明,只是暂时迷失了自己,只是需要人去关怀,去理解,用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犹记得那个倔强孤独的少年,用雾气弥漫的双眸静静忘着新来的学监,没有聚焦的眼睛里看不出感情,也不含戒备和敌意,只是一味地忧伤,忧伤得让人心疼。苍白的面容,沉默的对抗,美丽的故事,开始于这称不上惊鸿的一瞥——马修的到来如一块小石子投入这个死气沉沉的池塘,激起一圈一圈美丽的涟漪。哈珊校长冷眼旁观,等着看这个“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新职员”的好戏。同事好心相劝,他已完全对这些孩子失去信心,对这位新来的学监的做法表示担忧。马桑大叔一如既往地关爱着孩子们,并未被一次过分的恶作剧的伤害冷却了爱心。而被放弃已久的孩子们惊奇地,不解地观望着,受过的伤害使他们不再那么容易地去信任一个人。马修在所有怀疑和劝阻的声音中不懈地坚持着他的信仰,他相信希望,相信美好,相信光明,相信善良,如信徒般虔信着爱能改变一切的力量,从未动摇。
当这位“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新职员”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控制住情况”时,学生们撬开了他的锁,偷出他的皮包,偷看他的乐谱。晚上在他不在时唱着奚落他的歌。这样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马修的信仰,反而让他生出了不一般的想法。他一生热爱,发誓永不放弃的音乐事业,和这群叛逆,倔强的孩子们,都是他爱的倾注。合唱团建立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奇迹般的被实现了。音乐如一扇新打开的窗子,孩子们惊奇而贪婪地享受着窗外的美景,这从未有过的感受让他们流连忘返,不可自拔。当纯净的童声在空气中飘荡,我看见阳光在忘情地舞蹈,尘埃的笑容在阳光下盛开。而孤独地站在走廊上观望的少年,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在他心中无法抑制的蔓延开来,不可阻挡。是的,你能阻挡冰雪融化么?你能阻挡小草破土而出么?你能阻挡花儿盛开么?你能阻挡从南方归来的燕子唱出春天的第一支歌么?
在孩子们灵魂的硬茧慢慢地脱落,融化,心灵渐渐显出它原本的鲜活柔软的样子时,意外不期而至。蒙丹的出现在马修的意料之外。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这个令人感到害怕的少年。他沉默,偏激,可怕的眼神里满含着敌意,一言不发地坐在走廊里抽烟,把烟圈喷到阻止他的马修的脸上,唱着污秽不堪的歌曲。他令我感到害怕,真的,还有厌恶,不知该如何面对,甚至描述起来都束手无策。他的到来使电影横生枝节,也让这个美丽得像梦一般的故事多了几分现实无奈的色彩。在我的心里,他的到来如同一场噩梦。也许我不应该这么说,也许他亦只是被这个世界所遗弃,所伤害,才会遗弃和报复这个伤害了他的世界。可他真的像一场噩梦。但我接受这样的噩梦,生活的确不会那么美好。关于自己对他的态度,我不知该如何解释。但马修显然和我不同。他毫不畏惧,对伤害佩皮诺的蒙丹说:“我甚至要禁止你看他。哪怕是一眼,我也会让你的生活变成噩梦!”他也并不厌弃蒙丹,他让蒙丹加入合唱团,当蒙丹因涉嫌偷盗而被校长拘禁时,他甚至颇为惋惜地说:“他可是我惟一的男中音!”他让我感到深深敬佩!这颗大爱之心,容得下所有的伤害,容得下这个世界上一切需要他抚慰的不幸!
与此同时,晾在竹竿上的一条条白色床单之间,被罚做杂务的皮埃尔一边干活,一边轻轻哼唱着在走廊上听到的歌曲。歌声在单调的白色床单间盛开,开出比阳光还灿烂的花朵。皮埃尔与蒙丹同样沉默倔强,但却是和蒙丹完全不同的人。他的心脆弱而敏感。受不了对母亲的侮辱,他偷偷逃出学校,在大雨中奔跑,最后隔着密密的雨帘看到了那个熟悉而慈爱的身影被匆忙的劳碌渐渐磨去青春。雨水打湿了他额前的几缕发丝,使他看上去有些狼狈。马修并不知道他去干了什么,然而,“他回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尊重少年敏感而脆弱的秘密,为这个从雨幕中急急奔来的少年打开了学校沉重的铁门。当皮埃尔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倚靠着讲台忘我地歌唱时,站在门外的马修该是怎样的惊喜!如同树梢的绿叶震慑于晨曦的第一丝阳光,如同天边的小草倾倒于世上最美丽的晚霞,如同朝圣者终于看到心中伟大的神迹,他惊叹于这少年奇迹般的音色,深感上天对自己荣厚的恩赐。当皮埃尔得天独厚的嗓音和对音乐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被马修所发现,两股力量交汇一起,放出了无比绚烂灿然的奇迹般的美丽光芒。皮埃尔终于可以纵情地歌唱,让他的声音毫无保留的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华。孩子们的歌声日渐和谐动听,音乐做到了这一切!阳光愈发的温暖和煦,似乎要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连空气中的浮尘都反射着熠熠的金色光辉!
操场上的喧闹感染了每一个人,甚至是古板冷酷的哈珊校长。孩子们将纸叠的降落伞从高处扔下,少年窥看着高墙外远处穿着花裙子的女孩,嘴角微笑的灿烂光华让世上最璀璨的宝石也为之黯然失色!一切都似乎正在变得美好无比,变故迭至。哈珊校长的一笔巨额钱款竟不翼而飞。很自然的,他们怀疑到了蒙丹。哈珊在办公室狠狠地抽打着蒙丹的脸,逼问他将钱藏在何处。不堪忍受的蒙丹出手反抗,愤怒的他扼住了哈珊的喉咙。哈珊恶狠狠地对前来帮忙的马修道:“终止你的合唱团!终止他!”
于是蒙丹在接受严酷的拷问;哈珊校长私藏的木柴被偷偷用来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而合唱团并未终止,马修和孩子们的执著使音乐如岩缝里挣扎着的小草般生机蓬勃的继续存在着。矢口否认的蒙丹被扭送至警察局,郭邦吐露那些钱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买一个热气球而偷去的。这样单纯而美好的理由竟能衍生出如此可怕的结果!(www.lz13.cn)得知真相后的马修再一次原谅了他。一切又开始走上正轨,似乎比以前还要美好,因为蒙丹走了。马修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皮埃尔的母亲,却被皮埃尔误解,这倔强敏感的少年将墨水瓶从教室的窗口扔下,砸在正与他母亲交谈的马修头上。愤怒的孩子们一拥而上攻击皮埃尔,马修擦着头上的墨水喝止了他们,然而从那以后,每天的合唱没有了皮埃尔的部分。马修仍然不动声色地训练着合唱团,用忽略罚皮埃尔的无礼。被剥夺唱歌权利的皮埃尔变得愈发的沉默,双眼被忧伤的大雾弥漫,雾气氤氲,愈发的看不清神情。马修处于地下状态的合唱团竟传入了一位女伯爵的耳朵里,并得到她的欣赏。
爱慕虚荣的哈珊对此十分高兴。在为女伯爵演唱时,皮埃尔倚在一旁的柱子上,双眼大雾弥漫。到了皮埃尔的章节,马修望向他,抬手向他示意。那一刻,皮埃尔眼中的雾气渐渐散去,眼底第一次浮现出感激,欣慰的神情。他被原谅了!美妙纯净的歌声再一次从他的喉头逸出。动人的歌声整齐和谐的响起,女伯爵的脸上浮现出微笑。似乎功德圆满了。哈珊得到了他想要的荣誉,马修和孩子们的音乐得到了认可。然而祸根是一早就埋下的,被冤枉的蒙丹纵火烧了学校,使哈珊的荣誉化为了泡影。恼羞成怒的哈珊对马修说:“你被解雇了。”这大概是影片最悲伤沉重的时刻了吧。马修收拾好行李,回望一眼这所承载了太多回忆的学校,和那些自己深深爱着的孩子们,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当走过原来教室的窗下时,悠扬的歌声突然飘出,各种祝福的卡片如雪花般纷纷扬扬从窗口落下,飘舞着,旋转着,和着歌声。
这一刻,眼泪潸然落下,濡湿了八月的阳光。空气中开出大朵大朵的泪花,尘埃吟唱般轻叹,感动如繁花盛开,如芳草漫过天涯,心有七弦和鸣,乐声在仲夏晴朗蔚蓝的天空下盛开,而爱,是镶嵌在阳光里的云朵,世间最洁白美好的风景,永藏心底。该怎么说这部电影的结局呢?说不上完满,却是美得让人落泪。皮埃尔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而马修,在那个整天痴痴的站在校门口等待星期六爸爸来接他回家的小孩佩皮诺的记忆里——残阳如血的傍晚,风儿轻轻舔舐着一直蔓延到天边的碧草。佩皮诺痴痴跟在马修身后,等着他带自己离开。已经上了车的马修终于又下车回头走,抱起了痴痴等待的佩皮诺。那天正是星期六,他没有让他失望。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完美到不能再添上哪怕一笔的重量。我将画面定格在那辆载着马修和他一生的爱和梦想远去的车上,将感动定格在他们远去的那一刻。心弦又鸣,颤抖着泪水与微笑,欢欣与惆怅,纵无长亭古道,希望却一定是那蔓延到天边的芳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动则是碧天上任意东西的浮云,而爱,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