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为下列字词标上正确的读音。
间( )或 诡( )秘 形骸( )
歆( )享 黔( )首 惴惴( )
瞠( )目 修禊( ) 飧( )饔
慰藉( ) 仓廪( ) 畏葸( )
2.
为下列成语填上正确的字形。
旁____博引 ____庸赘言 ____揉造作
寓庄于____ 礼____往来 百无聊____
游目____怀 ____无音信 垂____而治
涸____之鲋 ____然不同 螳臂____车
3.
选用与上下文连接正确的一组( )
(1)他们的身影不久就____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2)女人的手指____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3)那短工____地说:“还不是和祥林嫂生气?”
A.
消释 振动 简捷
B. 消失 震动 简捷
C.
消失 振动 简洁
D. 消释 震动 简洁
4.
下列各句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________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B.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________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会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C.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________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D.“推”
________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A.
而且 但是 而是 固然
B.
并且 但是 而且 虽然
C.
并且 不过 而且 虽然
D.
而且 不过 而且 固然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之若素了。
B.
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敬如宾的祖父孙女两人。
C.
他从来没有见过大世面,这回一下子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一时真有点六神无主。
D.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口一词,无一定论。
6.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也不知道她是何时沦为乞丐的?
B.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7.
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契诃夫(1860—1904)
19世纪末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堪称他们国家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
B.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铁木前传》等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
C.
司马迁,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种体裁,共130篇。
D.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世人并称“韩柳”。其散文创作以寓言、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二. 科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8.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
A. 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 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别调查的次数
C. 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 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9.“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 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 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 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10.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① 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 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 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 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 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 ①③ B. 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④
11.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 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 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 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 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2—16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中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意以属端。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到,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益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得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亲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至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① 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 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2.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欲相端
相:察看
B.
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押:率领
C.
李继迁扰西鄙 鄙:边境
D.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 亲:父母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 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
② 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③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④ 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1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吕端“小事糊涂”或“大事不糊涂”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 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
② 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③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
④ 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⑤ 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1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同时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为人办事糊涂,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做宰相。
B.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提任宰相,引起寇准不平,于是吕端请寇准参与国家大事,与他一起上朝登政事堂,消除了寇准的不平。
C.
同僚们上奏章应对时,常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吕端很少这样做,因为他不愿意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D.
吕端知道太宗要处死李继迁之母后,谏以有关项羽、刘邦的典故,力陈杀死李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会激化矛盾,他建议善待李母,果然成就了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