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考试试题 > 中学语文 > 高三上册 > 其他 > 正文

:高三语文测试试题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1-05-11
: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l~6题。(18分)

(1)“景观”(1andscape)一词,建筑师和地理学家都曾使用。在地理界,是德国人首先使用了这个词,表示地上所见到的一切,表意很广,一度成了“地理”一词的代名词。在英语国家,美国的索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体系时,强调了景观的文化的一面,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索尔说,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的支配下,在其长期所活动的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文化地理就是要鉴别与区分不同的文化区域,探索文化历史,研究人类介入环境、运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方式,尤其要研究自然景观是怎样向文化景观转化的。在此过程中,“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文化景观概念的强调,意义在于大地不仅仅被看作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舞台,而也是人类的“塑造”对象。而人类在对大地表面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趋向。也就是说,人们既有利用大地为自己服务的一面,又有在大地上表现自身的一面。文化景观是人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人。

(2)文化景观的概念不难理解,指的不外是地面上的文化面貌,或者实一点说,是文化的“地貌”,文化的“地形地物”。习惯于用地图来表示地理内容的地理学家对于景观问题,除了画几幅文化地物的分布图以外,就没什么可做了。但是在“人的地理学”看来,画分布图是远远不够的。对景观的观察,不仅要从上到下的看(地图上的东西都必须是这样看的),更要“横看”。我们看惯了城市平面图,那些大体相似的街道格子,并不能告诉我们城市甲和城市乙有什么文化上的区别。只有“横”看了城市的景观,我们才会惊讶北京和纽约的不同,才会抱怨说“老北京的风貌给毁了”。所以,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地理,不横看不行。另外,对文化景观光是上下左右看了还不算,还要在解译(interpretation)上狠下功夫。要说一说景观的来历、内涵、意义等等。地理学中传统的地貌学也要解释自然地貌的来历,但用不着说那些丘陵岗阜的内涵和意义。但在文化地貌(景观)这里,解译它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必要的、致命的。比如对老北京景观的研究,如果不阐明故宫与民居的色彩涵义,就会掩去了天子与庶民的景观界限;如果不对比官府外墙的素肃和内廷的繁缛,就失掉了一次对为官者心态作描写的机会;如果不指出胡同的幽静、严整、含蓄,则缺漏了京师百姓礼俗的一个恒久形态。没有以上这些对景观的入微的“人文关怀”,焉能说清说全这座帝都的地理文化和人文风貌?

(3)文化景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历史的、思想的、伦理的、美学的无所不容。,难怪美国“新文化地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邓肯(James Duncan)把文化景观列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text)之一。文化景观是写在大地上的文本。他还认为:言有万语,书有万卷,地有万里,均“读”不尽也。文化景观既然是一种文本,那么它就有了文字的属性,那么阅读它的奥妙、麻烦、困难、复杂就都来了。一方面,“读”景观有它方便的地方。不通中文的老美,只要来中国看一看景观,就能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略知一二。不懂英文的老中,也只消看了美国的照片,就可以对没看过照片的朋友侃几句美国文化。但另一方面,“读”景观虽不受语言的制约,却被“读者”的文化背景、经验背景、心理趋向搞成五花八门。看一看《马可。波罗游记》,其中记了不少城市如何繁荣女人如何漂亮,可就是不记泰山如何神圣黄河如何伟大。喜欢城市和女人的意大利商人与爱山爱水的中国志士仁人不可同日而语。“人与景观”已成为人地关系中新的研究主题。

1.第(1)段中,强调“文化景观”的概念,其意义在于                。(2分)

高三语文测试试题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高三语文3月份质量检测试题
下一篇: 高三语文冲刺训练1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