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复习指导与练习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虚词用法
二。 教学重、难点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复习文言虚词时,首先要区别几个概念:
用法:是语法概念,多用来指词性,是功能上的问题。
意义:是语意概念,包括语言意义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前者指可以翻译成某个现代汉语词汇,后者指这个词对句子结构所起的作用。
词性: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副词(疑问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等)、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一)而
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附: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附近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