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正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08-10
:

第5课《黄河颂》

【导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6.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

目标 3、4 (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求知的快乐)

【导学难点】

目标 5、6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

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