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范文 > 课件教案 > 正文

:送别诗练习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15-11-30
:

  送别诗练习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宋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 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 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送别诗练习答案

  1.答案:(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 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②《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

  3. 答:(1)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 答:(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 答:(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父亲儿子
下一篇: 兰亭集序

相关文章: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