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髙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A. 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 强调理性思考
C.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 反对贵族专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髙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表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根据“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强调人的自身实践,无法体现强调理性思考,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 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 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去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题意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题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正确。
3.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制度 概述
均田制 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租庸调制 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
帐籍制 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
A. 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
文档为rar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