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被还原的真相背后
文/狂人师妹
《告白》是我最近刚完看的一部日本电影,早在2010年就已上映,出于悬疑剧本题材创作方面的原因,我在看完影片后,也精读了小说版的《告白》 。
先来说说影片题材。剧情、悬疑、惊悚、犯罪。可以说这四种元素都涵盖了。但远没有完整地归纳影片所展现的新形式。无论在电影艺术上还是故事情节上,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太多的思考空间。
有些人把这部影片理解为一部“质疑生命重要性”的电影作品。我非常抗拒这个观点。虽然整部影片一开始就以森口老师的“生命教育”课题展开,在一个嘈杂的教室里,面对无心听讲的学生们,开始女老师的告白。那些让人极度敏感,无法忽视的词汇:死亡、谋杀、艾滋病……这些强烈冲击着学生们的心脏。一个“怪异”的中学生群体,在女教师离职后,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生存方式,在复仇的计划中,被赋予一个终极观念。一个被称作“告白”的生死游戏。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不同的告白。从森口老师、少年A、少年B到少女A,他们看似只还原了自己的经历,观众必须把整个事件,从森口老师抛来的“真相”,通过几位学生不同的视角,去不断还原真相背后的原因。
无论是两位少年与亲人间的情感羁绊,还是少年学生群体在无觉察的情况下,向凶手施压,推进森口老师的复仇计划,这一切都传达了一个事实:人们看到的“怪物”中学生,根本就是在一种“成为怪物”的家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的方式中被培养出来的。
离不开父母的认可,却又无法得到真实的亲情,以及最重要之人发自内心的认可。看似是几个失重的家庭,但是我看到最后,分明看到的是一个被艺术地隐藏起的“失衡的社会”。
他们的价值观——影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把中学生群体的极端行为,一种病态寻找社会认同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条条的“法则”:被抛弃了就要让对方回头看看自己﹔被宠溺着不如就做个笨蛋﹔只要能被认可,做错事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天才,平庸的生命便一文不值……这些所谓的“怪异”价值观,却是实实在在被放大的中学生群体。
影片中出现的多次“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是少年A的“滴答”,是森口老师的“嘣啪”,或许也是你我心里另一种无法发声的象声词。它不是水滴,不是爆炸的火焰,也不是锋刃下的血液。它是人类内心再多强大也无法独自承受的压力。太需要那个认可,内心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如同在行驶中,刹车突然失灵,世界会充满事故。
我对《告白》有一种奇怪的迷恋,它说出了一些我在我中学时期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尽管影片缺乏真实感,但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确还原了一些事实。背后,是那些我们日常中随处可见的“异样”,却极少有人愿意探究的真相。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